新聞詳情

張人為:加快推進建材工業發展方式轉變

日期:2025-04-18 02:59
瀏覽次數:1476
摘要:
“現在我們建材工業的體量已經夠大了,水泥、玻璃等主要產業已被國家列為過剩產業,我們不能不正視這個問題。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對於建材工業來講已刻不容緩。我們不能再刻意追求數量和規模,建材工業發展方式必須從數量、規模增長為主轉到更加注重質量和效益,真正要在‘做強’上下功夫了。”張人為認為,建材工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要一以貫之地將結構調整作為發展主線。結構調整既有技術結構、產品結構的調整,也有組織結構的調整。結構調整在新形勢、新任務麵前都會有新的內容,不同的時段會有所側重。實現建材工業“由大變強、靠新出強”的藍圖,就要堅持自主**,開發新技術、新裝備,發展新產品、新產業,把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作為未來產業發展的永恒課題。

  技術結構調整以節能減排為重點

  堅持以節能減排為重點的技術結構調整,有力地推動了建材工業的節約發展。進入新世紀以來,新型幹法水泥工藝在實現“國產化、低投資”以後,熟料產能以年均1億噸的規模增長,其占整個水泥熟料的比重已提高到70%以上。“濕法工藝生產1公斤熟料需要1400大卡熱量,而新型幹法工藝生產1公斤熟料需要700大卡熱量。”張人為對兩種工藝簡單做了一個對比,“我們可以設想,如果不以規模大、低能耗的新型幹法水泥工藝替代高能耗的濕法工藝,水泥行業和企業必將在資源、能源瓶頸和市場約束下難以為繼。今後建材工業的技術結構調整還是要堅持以節能減排為中心,加快成為同經濟、環境、社會發展相協調的‘兩型’產業。”

  這些年來,包括水泥、平板玻璃產業等在內的建材工業,通過積極推進以節能減排為重點的技術結構調整,正在逐步改變建材行業“兩高一資”的社會形象。“今後,建材工業尤其是水泥工業不但可以成為少汙染甚至不汙染環境的產業,而且還可以成為優化環境的產業。城市周邊的水泥工廠在生產水泥產品的同時,將成為城市環境的淨化器。”張人為表示。

  目前,北水、海螺、越堡等水泥企業已經在水泥窯處理城市汙泥、有毒有害廢棄物、工業固體廢棄物和生活垃圾等方麵做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成效。水泥工業在淨化環境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可供選用。

  張人為說,近幾年我國東部地區的每萬元投資對水泥產品的需求量逐步在下降,這是因為東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已經達到一定的規模。東部地區的水泥產能過剩可能要比中西部地區來得早、來得突出。東部地區的水泥企業該如何應對?城市周邊的水泥企業在未來的調整中進而成為城市環境淨化器或許是個理想的選擇,企業這樣做就有了生存和發展的餘地。日本水泥工業的類似發展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產品結構調整以市場需求為導向

  建築業的發展離不開建材業,建材工業的發展同樣要以建築業的需求為主要導向,因為70%以上的建材產品是應用於建築業的。張人為指出,建材工業產品結構調整要堅持以市場需求特別是建築業的需求和需求結構變化為主要導向,推動行業理性發展。

  “堅持以建築業需求為導向,要求我們要洞察建築業未來的技術發展進步對建材產品需求的相應變化。如提高混凝土性能和標號、施工的幹作業、裝配化的推進等。”